胡小林学佛体会,胡小林学佛体会第17集

admin 39 2024-06-03 05:32:15

胡小林学佛原因是什么?

1、具体原因并未透露。胡小林,男,1955年出生,北京汇通汇利公司董事长。2007年开始学习《弟子规》,带动公司所有员工落实《弟子规》,帮助无数个员工的家庭重新找回和谐与幸福。胡小林的视频演讲,是应净空老法师的要求安排,于2008年7月18日演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基金会华严讲堂,分6集,共12小时,非常精彩。

2、追求简单的日常生活,多做善事。色就是空,空即是色。

3、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孩子不听话、单位领导不学习佛法、爸爸妈妈不知道感恩报恩、先生不配合我,全是别人的问题。没有一条说,我有什么什么烦恼,我应该怎么怎么改正,没有一个。为什么现在社会大众对我们有误解?我们眼睛挑别人的毛病,我们抱著一种对立的心态来学佛,所以社会大众就对我们有看法。

4、不能成就的原因,是你们没有依教奉行,你们不知道珍惜光阴,古人所谓「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」,怎么能叫光阴这样空过?戒定慧三学没成就,那就是我们确确实实是把根本疏忽了,不是不知道,没有真干。

胡小林:念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?怎么才能得到法喜?

看看得了。做不到,就是因为你不改过。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,「学佛就是改过,改过才算学佛」。不是烧香、磕头、念经、打佛七。举心动念,从早到晚。 我们在中国办论坛,他们提,胡先生,念佛实在是不行,妄念纷飞,一句佛号压不住,而且这么多事,不知道怎么才能得力。

念佛十念法很摄心的,众生累世习惯颠倒妄想,突然摄心一处,心不外驰,肯定不会好受的。你以为修行佛法,出离三界是那么容易的?不拿出拼的劲头,求解脱谈何容易。精进修行吧,要学会习惯。修行路上障碍还很多,只有信心坚定的人才能到达终点。鼓足勇气,争取往生有份。

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念佛,自然得法喜,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应。从清净心生出来的喜悦,是真乐,是法喜,是真正的滋养。法喜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,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。学佛,修学到一个阶段之后,得到第一个好处就是法喜,就是欢喜,这一欢喜的现象会把懈怠、疲倦给忘掉。

禅定的意思是心无二念,开始练习时必有方法,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们的心念由散乱状态而至集中状态,再由集中状态而至统一状态。到了统一的状态,便称为定,但是统一状态也有不同的层次:由身心的统一,至内心与外境的统一,再进一步,便是前念与后念的统一。

胡小林老师,我为什么用十念法觉得非常累,求教,阿弥陀佛

您感觉心脏发紧,可能是把呼吸和念佛的节奏联系在了一起,否则应该不会感觉到喘不过气来,呼吸和十念法是没有关系的。

六度里面的布施跟四摄法的布施意思完全不一样,六度里面的布施,佛教菩萨放下贪瞋痴,布施的目的在此地;四摄法里面的布施,他的用意于一切众生结法缘,佛不度无缘之人,菩萨要想普度众生就必须要跟众生结缘。

如果按十念法念佛,印光法师文钞中说,从一到十可分为两气,也就是一口气五声佛号,如果气不够用可分为三气,分为三三四。个人经验,通常刚念佛时,由于心不够静,会有气不够用的情况,一般可按三三四来念。等心静下来后,用五五来念也会很轻松。

请问师兄您所提到的胡小林居士持诵《无量寿经》三年,有何收益?愿为宣...

因此,胡小林居士现在不但在管理企业上得大自在,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中表现出高度智慧,对各种问题都能提出精彩而实用的解决方法,应付自如,契机契理。

四部、取要录之。名大阿弥陀经。当时大兴。后因莲池大师。持其有不依经文之失。从此便无人受持者。大藏内有此经。各流通处均不流通。有谓另有一种者。即此经也。第三译。即佛说无量寿经。二卷。现皆受持此经。即曹魏、康、各国僧铠译。第四。即大宝积经、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。

胡小林:我们对烦恼、妄念是一种什么态度?

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烦恼,烦恼就是菩萨,烦恼就是药,烦恼就是考卷,烦恼就是老师。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,感谢这些烦恼,是它在成就我们,我们是伴随着烦恼,把烦恼转成菩提。

烦恼,在一般人的观念中,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。不过,在佛教中所指的烦恼,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,它不单指烦躁、苦闷、焦虑,还包括贪婪、执着、自私、傲慢、虚荣、妒忌、吝啬、错误的见解、怀疑、猜忌、生气、愤怒、憎恨、残酷、反感、愚昧、无知、麻木、散乱等等。

妄念本无生处,一观即空。烦恼实无来由,一觉即消。

我们眼睛挑别人的毛病,我们抱著一种对立的心态来学佛,所以社会大众就对我们有看法。 问胡小林你怎么学习佛法?《了凡四训》上说,「一心忏悔,昼夜不懈」。能做到这一点的,举手。一心忏悔,昼夜不懈。这问题问得很好,你来到香港以后,老和尚把《无量寿经》的本子给了您,您还有烦恼吗?有。

意、舌、耳、三根,一一摄于佛号,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,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,身也不会懒惰懈怠,名为都摄六根。都摄六根而念,虽不能全无妄念,校彼不摄者,则心中清净多矣,故名净念。净念若能常常相继,无有间断,自可心归一处。

上一篇:初中军训感言,初中军训感言600字
下一篇:普利策新闻奖获奖感言,普利策新闻奖颁奖词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小火箭